刘远举
很多地方,很多行业,如果禁止掉电动汽车,对人们出行、工作的打击是毁灭性的,比如餐厅外卖、比如快递。不难想见,全面禁止电动自行车后,虽然市场会自发的形成各种弥补的措施,但成本提高,终究会对市场、对经济造成伤害
据媒体报道,在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的《广州市非机动车和摩托车管理条例》的草案意见征求稿中,将电动自行车全面禁行、禁停,市民议论纷纷。其实,这已不是广州市第一次禁止电动直行车。早在2006年,广州就借着《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广东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颁布,试图全面禁止电动自行车上牌和上路行驶。
电动车当然存在很多问题,很多电动车经过改装,速度远超每小时18公里;驾驶电动车的人不遵守交通规则,容易造成事故;还有很多电动自行车开上机动车道,险象环生。那么,面对这个局面,相关管理部门是该搞一刀切的全面禁止,还是更细化,更人性化的管理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倒建议广州是交通管理部门,学学上海警方。国庆长假期间,无数游客涌入上海,南京路等路口更熙熙攘攘。为了更好的保障人车安全,上海交警在南京东路、外滩等地方布置4000名警力,在红灯时,面对行人,筑起人墙,阻挡行人横穿马路;绿灯时,则变换队形,形成通道,保护行人过马路。每次红绿灯转换,民警都要反复重复这些动作,十分辛苦。实际上,这个场景在去年的南京路上已经出现过了。
有些人觉得这么做没有必要,认为只要严格执法,严惩违法者就可以了。不过,中国的现实却是,南来北往的旅客素质差别极大,面对汹涌的人流,严格执法往往就变为一句空话。不过,人没守规矩的习惯,客观条件不允许,都不是不执法的理由,但却是更加合理的执法的原因。执法者发明人墙,虽是无奈之举,虽需要多使用警力,增加成本,但执法效果达到了。这种行为既是对国情现实的尊重,从法治建设、增进公民素质的角度来看,更留下了文明的种子,虽然成本更高,但却非常值得。
从经济角度看,众多的游客涌向上海,显然会给上海带来更多的消费,但同时,中国人乱扔垃圾、随地吐痰、闯红灯的陋习,也带来了负外部性。简单的说,酒店、景区、商场、小贩赚得盆满钵满,但游客同时也给上海的公共服务体系带来了巨大压力,清洁工、警察等社会服务压力巨大,成本急剧上升。但是,为上海经济保驾护航,维护社会秩序,减小甚至承受游人带来的负外部性是上海警方的应尽之责。显然,他们不能图方便,把南京东路一禁了之。虽然,电动自行车不能与南京东路相比,但是,道理却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