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部分锂电电芯产能属于低端重复,同质化竞争,往往通过价格战、延长账期获得客户。”沧州明珠塑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谷传明表示,行业账期问题的恶化与部分企业开展恶性竞争不无关系。
与此同时,产能过剩在电芯的某些细分领域体现得更为明显,一些电芯企业的盲目涌入更增加了收款的难度。
从2012年下半年到2014年上半年,在不到2年的时间之内,一大批的企业因为移动电源市场的火爆开始进入该行业。带来最直观的结果就是18650电芯价格的急剧下滑,甚至部分低端2.0Ah电芯的价格降到了2元的水平。毛利一降再降,难堪重荷的电芯厂破产跑路也就在所难免。而这些都导致企业难以兑现的账期开始变成死账、坏账。
据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GBII)市场调研分析,今年前三季度,破产转行的圆柱电池企业超过50家以上。而由此形成的欠款问题也大多随着工厂老板的跑路而不了了之。
在产能过剩的低端市场,电芯厂为了赢得客户的合作关系,也开始把延长账期作为成交的筹码,这也在很大程上助长了放账的歪风。
“产能过剩、持续的价格战都让不断延长的账期问题一步步滑向危险的深渊。”江西福斯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蔡栋认为,恶性竞争导致的产能过剩是账期问题得以固化的根本原因。
PACK企业高库存隐忧
资金成本大幅攀升极大侵蚀了企业的利润。恶劣的商业环境更让锂电企业雪上加霜。由于我国大部分锂电电芯厂家下游客户是中小PACK厂或者电子厂,在开发客户过程中隐形成本大,回扣的环节多,账款回收难度大。这也是导致中国锂电行业账期问题错综复杂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下游PACK厂库存大幅增加也成为账期往上蔓延的导火索。
在多角债的关系中,一旦终端需求萎靡不振则会导致多家企业资金紧张甚至出现呆坏账。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工业成品库存指数显示,自2014年5月份以来一度处于48以上的高位,2009年和2010年该数值在46左右,反映出我国整体工业由于消费需求不足,导致企业库存处于历史高位。工信部向外披露信息显示,2013年以来,中国的工业产能过剩从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造船等传统行业向风电、光伏、碳纤维等新兴产业扩展。
电芯作为电子工业的“粮食”自然而然与宏观大环境密切相关。根据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欣旺达(300207.SZ)发布的公司财务报表显示,公司营业收入呈现增长的同时,存货也出现大幅飙升。
欣旺达2011年一季度的营收2.39亿元,库存1.26亿元;2012年二季度营收2.37亿元,库存高达2.24亿元;2013年第三季度营收5.10亿元,库存高达5.28亿;2014年前三季度营收高达10.04亿元,库存也高达9.45亿元。虽然收入在持续增长,但是近几年来库存一直处在高企状态。
另一家香港上市的PACK厂商飞毛腿(01399.HK)的库存同样上升明显,2010年营收15.27亿元,库存2.13亿元;2011年营收16.53亿元,库存3.48亿元。飞毛腿过去6年营收增长76.60%,但是库存增加266.32%;尤其是2011年,营收仅增加8.25%,但是库存增加63.38%。飞毛腿2012年年报显示,应收贸易款项与存货分别为6.33亿元、4.60亿元,占比总资产分别为30%和22%。
从欣旺达和飞毛腿这两家PACK厂商的营收和库存,管中窥豹,可见整个电芯下游暗含的风险。账期问题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可由于我国商业制度不健全,导致一些优秀的企业容易被一两个下游客户拖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