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燃料电池车中外进度对比 中国产业化步伐落后

发布时间: 2014-05-21 14:49:30    来源: 第一电动网
字体:

[摘要]中国工程院院士衣宝廉认为,在燃料电池车从研发到产业化的链条上,中国越往后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越大。

  国际大车企的燃料电池汽车将在2015年开始商业化——标志或是丰田在2015年推出量产燃料电池车。中国在这一领域的进展如何?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燃料电池技术学术带头人之一衣宝廉认为,在科研角度,中国比国外差的是燃料电池的寿命,也就是装配到车辆上以后的可靠性和耐久性,还差一点。丰田、通用等企业的燃料电池乘用车实现了5000小时的寿命,但国内还未达到这一可以满足商业化要求的指标。在产业角度,中国的问题是燃料电池车的关键材料没有产业化。
  5月15日,2014国际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测评研讨会在常州举行。衣宝廉在会上发表了题为“车用燃料电池技术发展现状”的演讲,又在第二天接受了第一电动网记者的专访,表达了上述观点。他总结,在燃料电池车从研发到产业化的链条上,中国越往后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越大。

  5000小时寿命关待跨越
  衣宝廉介绍,美国的UTC燃料电池大巴的寿命可达12000小时,而丰田等燃料电池乘用车寿命超过5000小时,已经能满足商用的需求。
  中国现阶段的车用燃料电池寿命在2000-3000小时之间。上汽集团燃料电池系统开发主管工程师陈沛,也在上述电动汽车测评研讨会上发表了演讲。据他介绍,上汽集团的车用燃料电池系统,迄今已经三代。寿命从2008年第一代的50小时,提高到2010年第二代的500小时,2013年的第三代达到了2000小时,2015年第四代的目标则是4000小时。在会议间隙接受第一电动网记者采访时,陈沛也表示,车用燃料电池的寿命问题,是这一车型开发的主要障碍。
  中国自主研发的燃料电池何时能跨越5000小时关口?衣宝廉说,“也可能很快,问题都认识清楚了,就是在发动机上应用改进的问题。”
  衣宝廉还介绍,国内从“十五”开始燃料电池汽车研发,在多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包括在高性能/高稳定性抗中毒催化剂的研究,提升了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等等。

更多推荐

专家专栏

企业专题

热门文章

展会沙龙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