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北京国际车展上,展出的新能源车达79辆,每14辆展车中就有一辆新能源汽车。中汽协副秘书长许艳华认为,一季度新能源轿车销量占总销量的80%,更进一步表明私人消费比重大幅增加。
然而,新能源汽车特别是自主品牌产品的销售和盈利现状却不乐观,以比亚迪为例,虽在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市场都获得突破,比亚迪“秦”在上海等地享受相关优惠,但其2014年第一季度财报并未体现出该领域带来的盈利能力,净利润仅为1196万元,同比下滑89%。
一些因产品技术不成熟、渠道没有打开或没有进入地方补贴目录的车企,将继续面临考验。
靠核心技术和成本优势赢得人心
行业专家指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商“走量”更应“走心”,必须打造拥有核心技术和成本优势的新能源汽车,才能打动消费者和政策制定者。
实际上,在治堵与环保政策推动的大环境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确实给了车企一个“走量”的大好机会。从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汽车限购政策上看,新能源汽车明显受到优待。
商务部贸易研究院近日发布的《2014年消费市场发展报告》指出,空气污染的环境压力或使汽车“限购令”席卷更多城市,一线、二线城市的汽车消费或将遭遇“天花板”,但新能源汽车将迎来明显利好。
尽管目前新能源汽车入户仍在配套措施上面临充电、补贴、上牌等各种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竞争力仍有待加强。北京车展上比亚迪与戴姆勒推出的纯电动汽车“腾势”,售价几乎达到特斯拉的一半,如果没有政府补贴恐怕对消费者吸引力有限。而不少国内车企推出的纯电动车续航里程过短,200公里以内的水平还不到特斯拉的一半。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常务理事贾新光认为,虽然北京等地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决心很大,但是市场对这一新事物能否接受,还要看产品价格、充电便利性、地方补贴跟进程度甚至是成品油价格变化等众多因素,如果国内自主品牌没有像特斯拉那种在技术、相对价格、设计上都十分出众的产品,将面临与传统汽车激烈竞争的尴尬境地,同时也很难打动政策制定者在充电、补贴等政策上给予更多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