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国内一季度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十分亮眼,但资本市场的火热炒作却在“退烧”,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市值大幅缩水。专家指出,新能源汽车企业不应被低基数造就的高增长所蒙蔽,必须打造拥有核心技术和成本优势的产品,才能打动消费者和政策制定者。
比亚迪两个月市值缩水360亿元
今年2月底,北京首次配置新能源汽车指标,国内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在资本市场受到热捧。比亚迪、万向钱潮、江淮汽车等A股上市公司股价持续上涨,其中比亚迪3月初的市值一度达1400亿元人民币,接近美国汽车巨头通用汽车的40%。
一些在自有技术上面临短板的国内车企,积极出海获得资本市场追捧。万向集团4月初公布,已经完成对美国知名电动汽车制造商菲斯科交割工作,这家公司一度在美国成为特斯拉的有力竞争者。受此影响,万向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万向钱潮股价一季度最多上涨了170%。
然而从二季度开始,新能源汽车概念开始“退烧”,比亚迪从股价高点持续下跌两个月,市值缩水360亿元;万向钱潮股价也从年内高点下跌了33%。
记者统计发现,去年全年,比亚迪136次接待机构投资者调研,这几乎创下国内上市公司年度被调研纪录。但是,上市公司和基金公司2014年一季报显示,大批机构投资者在一季度逐步撤离了一些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
一季度销售大增依赖低基数
新能源汽车概念在资本市场热度减退有其内在原因。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2014年一季度国内新能源汽车共销售6853辆,实现了1.2倍的增长。但从汽车上市公司的业绩和市场对比看,这种增长是低基数造就的高增长,能否延续还有待观察。
新能源车概念“退烧”车企走量更应“走心”
[摘要]如果国内自主品牌没有像特斯拉那种在技术、相对价格、设计上都十分出众的产品,将面临与传统汽车激烈竞争的尴尬境地,同时也很难打动政策制定者在充电、补贴等政策上给予更多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