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动汽车市场化进程加快,动力电池行业也正在迎来新一波的“淘金”热潮。
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GBII)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动力电池产量为8.04亿瓦时,超过2013年全年的3.6亿瓦时。主要原因是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进一步明确,导致上半年产量达到2.04万辆,带动动力电池市场快速增长。
业内人士指出,虽然动力电池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总体向好,但目前已出现结构性产能过剩,产业链整体毛利率下滑。与此同时,不少新项目、新产能陆续投产,如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的产能进一步过剩成为关键。
业界领先的研究和传媒机构--高工锂电主办的第六届高工锂电产业高峰论坛将于2014年9月26 ~27日在广州琶洲广交会馆B区8号会议室举办。此次峰会主题为“竞争中国,融入全球”。届时,将会有包括国际锂电领军巨头、G20-锂电峰会成员、锂电池产业链中上游优秀企业以及锂电应用端品牌企业的超600位领袖和市场、技术负责人参会。
在此次论坛上,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黄学杰博士将做题为为“中国动力电池发展状况:技术与产品齐头并进 ”的主题演讲,深入分析国内动力电池发展的现状与未来趋势。
“摆在锂电池行业面前有两个选择:一种是在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继续单打独斗,与同行在价格上厮杀;另一种是将整个产业链上各环节的技术力量结合起来,在各个细分领域突出整合优势。”高工锂电CEO张小飞表示,无论是想导入国际供应链,还是希望整合整个产业链,技术始终是引领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只有在技术上取得突破,才能有终端应用市场的兴起。
事实上,我国锂电池行业由于起步较晚,某些核心技术仍然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黄学杰认为,当务之急并不是盲目扩充产能,而要通过产业协作完成技术积累,突破技术瓶颈,降低成本,在此基础上驱动下游市场的应用普及。
与此同时,创新产业链协作模式,也成为动力电池企业目前面临的新课题,目前行业内典型的两种模式为“汽车整车厂商+锂离子电池厂商”和“汽车零部件厂商+锂离子电池厂商”,张小飞认为,创新的商业模式除了能分散风险外,更重要的是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优势,降低交易成本,从而形成协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