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青:谢谢大家!我的文章和报告里的主要工作都是年轻人做的,我只是把他们的工作总结一下而已,今天这个报告我稍微改动了一点,我本来准备讲钠电池,但是我觉得这个会议还是实用方面的,所以我把钠电池和锂电池部分做了一点调整。我们和中科院物理所做了很多紧密的合作,特别是在钠电池的合作方面。
我去布鲁克海文的时候是1986年的时候,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到它的网站上去看一下,到那边去做实验,只要结果可以发表的话是不收钱的。
下面这个片子是进钠电池为什么会有这么重要的意义,主要是讲储能的,在世界范围内,目前储能的电池其是钠流电池,在我们中国,实际上是锂离子电池占的比例是最高的。但是锂离子电池遇到的问题,现在只是在示范的角度上来用,真正的实用上,这个价钱最少还要降50%才能比生产更合适。
对储能材料中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价格的问题,对于这一点来说钠电池有很难替代的优越性,在地球表面上有将近30%的钠元素,但是锂元素是非常少的。不但有价格的问题,还有资源匮乏的问题。
讲到钠电池有一个很锂电池类似的结构问题。实际上我们这里面见到的比较多的是层状结构的,磷酸铁锂刚才潘教授也已经讲了,有八面体和四面体不同的情况。
这个Ptype是上面三个氧和下面的氧分开的,这就是OType,如果是三层一循环就是O3、如果是四层一循环就是O2。对P结构的话,Prismatic是一个菱形的,如果是3次一循环就是P3,如果是4次就是P4。
这个跟刚才那个是类似的,我就不再去讲了,我们做的这个工作,我们采用的比较多的是同步辐射,做它的X光衍射。同时,我们用这个质谱议采它的放氧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有一个好处,有时候测氧比氧还要更灵敏,所以是把这两个结合起来,我们是同时做的,所以可以把结构的变化和放氧过程结合起来。我们现在谈到关于负锂层状的时候,在高电位下都有放氧,这个和加热过程中的放氧有很多类似的地方,那时候我们的放氧量是非常少的,所以我们捕捉信息的难度系数都比较大。
这个是原来早期做的锂钴氧的,大家可以看到,大概是在200到250度段这一段的时间会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同时这块有一个放氧风,大概从200到300度左右的区间。这个变化的过程就是说,在加到这个温度的时候,它的结构从原来的层状开始变成一个尖晶石结构,同时会放出氧。
钠是什么情况?放氧风基本上看不到了,并不等于说你不放氧,只是不集中放,而是在一个很宽的温度范围内,这时候热血的稳定性就好多了,对这种P2结构的钠钴氧这个体系就比它对应的锂钴氧体系好很多。它的这个同样的结构和锂离子相比,它更稳定一些。
更详细的看它的钠0.45的时候,把有用的这部分容量拔出来以后,我们看它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这个跟刚才是类似的,这个是结构的变化,C轴方向的002风和106风的变化,同时是有一个奇变的,所以你可以看到它是一个很长的一个斜坡一样的一个变化。不是刚才讲的那个,从层状到尖晶石的一个突变。所以,放氧的风也不存在。从结构上来讲比锂钴氧要稳定得多。
我们看一下这张图,这个钴元素还原的过程中放出了氧来,原来是在钴3和钴4之间,在加热的过程中逐渐变成钴2的时候就要逐渐的放出氧来。
最开始所谓的钴都在八面体位,但是在加热的过程中有一部分钴挪到了4面体位。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你就会看到它这个值有一个先增长后下降的过程。我们非常重视这个位置,这个位置经常会给我们看很多有价值的四面体间隙的占位情况。这个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因为这个钴比较容易占在四面体位上的。
大家知道在尖晶石结构中有一种四氧化三钴型的尖晶石结构,这种尖晶石结构会使得这个温度区有一个一定的稳定性。为什么我们在三元材料中,钴经常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是它会在循环性能方面提供很多有价值的作用,还有是在热学稳定上,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个结论主要是刚才讲到的几点,我都已经讲过了,我就不再重复了。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物理所新的钠离子正极材料。这个工作做得非常漂亮。大家可以看到,这个通道是想象的模型,这是在电镜中看到的实际情况,另外还可以看到每一个位的占位情况,640是锰的,450是钛的。这个可以看出它元素分布的图。
这个是经过钛参杂的以后的充放电曲线。这个在充放电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它原位的衍射谱也不是一个阶梯结构的。通过元素的参杂是可以改变它的性能,结构在充放电过程中的变化的。
这个是吸收谱,在这里我们要看一下锰的变化规律,这里最主要的是说,在这种特殊的钠的材料当中,实际上它经过一次循环之后,锰没有停留在原来的正三价的初始位,而是比原来的正三价还要偏低。
我后来又稍微加了一点我们最近做的工作,是关于高电位的锰酸锂,我们又做了进一步的铁参杂。我们当时还是考虑到了四面体占位的问题。这个四面体占位的话,实际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就是你在合成这个材料的时候,我们是不希望它有四面体占位的,如果在合成的材料中有四面体占位的话,你的性能就会变得很差。如果我们考虑到有效的做了一定的参杂之后,如果在加热的过程中,你保留在8面体位不要动,可是一旦加热的时候你跑到了四面体位,这样就可以使结构稳定,就可以使它不至于很快放氧。
大家会问,铁跑到四面体位会不会回来?有的时候是会回来的,有的时候是回不来的,但是即使是回不来,也比出现热失控要好。
在一开始的时候,应该是锂在四面体位,锰和镍都应该是在八面体位的。
这个是我们做的一个投射式的X光显微镜,这是在斯坦福的做的,可以通过一个三维的图像,通过一个段层就可以看到它的分布图,我们可以看到它的结构里面的镍、锰、铁也是按照我们预想的比例在这个结构当中出现。
这个是加热以后,如果我们不做任何铁参杂的时候,这个时候有一个300度的放氧风,如果我们做了0.33的铁参杂以后,这个放氧风就消失了。在这儿有一个很明显的结果变化和这个放氧风是对着的,如果加了0.2以后,这个结构变化推过了,放氧风的位置也推高了。
我在这张图上没有显示,实际上电化学性能和之前的性能基本上是保持不变的。大家可以看到,它的容量,各方面都和原来是一致的。但是,它在高速率的时候反而会更好一些。
从铁的吸收边可以看出来,铁本身参与了氧化还原反应,你参杂进去以后结构稳定了,但是容量会降低,由于铁做了贡献,既然它是有贡献,就说明它是可以弥补这个情况的。
我做了铁参杂以后,在加热过程中,这个铁会跑到四面体位,使得结构得以稳定。
大家看一下这张图,它的变化起点更早的发生了。高速率和速率是不一样的。
镍对动力学是一个非常有力的元素,高镍元素在大倍率充放电的情况下是有利的。
我们以前做了一个关于NCA的,在加热过程中的一个结构变化和放氧的情况。我把14年发表过的一个文章拿出来了,大家可以看到433到532到622到811,大家看一下这个放氧风是很有意思的,从433到532的话,这个黑的和蓝的变化不是很明显,到了622的时候变化就大了,最厉害的是811。
我们可以看到622从各方面来讲都是有优势的,再加一点点的话,这热学性能就会变得非常之差,现在不是说811不可以用,但是你一定要通过各方面考虑到这个因素。
最后感谢美国国家能源部对我们研究工作的支持。谢谢大家!
提问:杨教授请教一个问题,刚才您说那个镍含量越高的话,对倍率就越好,可以再扩展一下吗?
杨晓青:现在只是看到了这种现象,看一下这三种元素在高倍率情况下哪一个可以很快的跟上反应,哪一个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可以完成结构的调整,至于为什么这样的话,可能就需要潘教授的课题组做一下计算,为什么这个结构的提高会比其他两种元素要快。
我们也做过负锂的层装材料,在这里我们也看到了,实际上镍的变化是非常快的,但是锰的变化非常慢。一旦锰的含量高了之后,结构的调整会很慢,至于为什么?我们还需要再做进一步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