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提出进一步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五项措施,首先一项就是加快实现动力电池革命性突破。2月25日,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工信部已联合行业内外的九家企业投入5亿元资本金,组建动力电池研究院或者动力电池的研究研发平台。
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在经历了多年的沉寂之后,以超出所有人预期的方式完成37.9万辆的产量,同比增长552%。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带动下,我国动力电池产业也迎来了爆发期,国内动力电池整体出货量由2014年的3.7Gwh,大幅攀升至2015年的15.7Gwh,同比增长3倍多。动力电池在整个锂离子电池中的所占比重快速上升,由2014年的19.38%上升至2015年的36.07%。得益于动力电池出货量的激增,中国锂离子电池产量的全球占比上升至46.78%,预计2016年国内动力电池产量将达到33.4Gwh。
如此大规模的市场,与之对应的却是国产动力电池行业门槛低,风险暗藏。有业内人士曾表示,“众多投资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涌入这个行业,为未来行业的发展埋下隐患。电池产业对安全性要求较高,从材料选择、工艺到设计,都必须严格把控,对企业规模和资金也都有较高的要求,而如若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忽略这些环节,则更容易致使新能源汽车在安全性等方面出现大问题。”
同时,我国动力电池市场面临相对分散的现状。大部分电池生产企业都能根据客户需求生产不同类型的三元或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但没有一种类型的动力电池技术路线具有压倒性优势。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萧函认为,安全性的标准不仅在于电池,还要关注电池成组的应用安全设计是否安全。
正是由于新能源汽车电池在生产上的技术门槛并不高、技术路线不明晰,让国内动力电池产能处于快速扩张当中,但目前对于配套的高品质动力电池的产量仍出现缺口。在大批量技术含量较低电池企业的投产可能让国内电池产能由短缺转向低端产能过剩,行业面临洗牌。
反观日韩企业,在北美电动汽车市场中,日韩企业基本垄断了北美电动汽车电池供应,而其中日本厂商又占据主要地位。松下一家占北美电动汽车电池市场56%的市场份额。松下与日本AESC这两家厂商占据了北美电动汽车市场电池供应的72%,而韩国三星SDI、LG化学等厂商紧随其后。
松下为除特斯拉以外的大众、福特、奔驰、奥迪等品牌的电动汽车提供电池;日产与NEC的合资公司AESC则为日产等日系汽车厂商供应电池;三星SDI是宝马,保时捷,菲亚特的供应商,而LG化学主要是现代起亚,福特,雪弗兰,沃尔沃的供应商。
在逐渐占领全球高端动力电池配套市场的基础上,日韩企业也开始在中国展开相应布局,其动力电池产品的高性能必然会吸引一大批国内整车企业,这也将瓜分国内高端动力电池配套市场,不利于国产动力电池行业的发展。
对此,我国政府将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根据动力电池性能、销量等指标对企业给予奖励。以奖励的方式来扶持电池企业,和补贴不一样的是,奖励并不像补贴一样普惠,而是扶持有技术、有规模的优秀企业。
中国的电池技术,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电池技术差距越来越大。而中国扶持起来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正成为这些日韩电池企业的目标。真正有技术和规模的大企业,才可能抵抗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占据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市场。
“以奖代补”政策根据动力电池性能、销量等指标对企业给予奖励,突破了原有利用研发项目经费的方式进行补贴。“通过扶持研发项目,很难对参数等进行公平评价,但销量指标是一个好的方式,因为销量是一个市场竞争结果。”一位电池研发人士称。
历史告诉我们:零部件强则整车强,核心技术强则零部件强,不能掌握核心技术,再宏伟的汽车强国梦也只是空中楼阁。当前从国家层面对动力电池技术的重视,将会有力推动国内电池企业在技术研发上的进程。尽管我国的锂电技术相对落后,但这一领域尚未出现革命性突破,整体而言都处于起跑的加速阶段,但如果能在材料技术等领域实现革命性突破,完全有可能推动新能源汽车实现“弯道超车”,在下一轮的能源革命中处于优势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