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原来韩国才是燃料电池大户

发布时间: 2015-05-16 10:16:52    来源: 电池中国网综合
字体:

[摘要]其实,韩国才是搞燃料电池的大户。纽约考恩公司(Cowen & Co.)的分析师指出,“如果没有韩国的支持,美国部分燃料电池工业也许早就垮掉了。”

 

  去年年底,丰田Mirai在日本上市,惊艳四座。现在所有人都在坐等Mirai今年在欧美上市,因为氢动力车以前没有听过啊。

  嗯,没听过绝对是因为读书不够!其实,这项技术发展很久。而现代在2014年就把氢动力SUV图森引进了美国,这才是全世界第一批量产的氢燃料电池车。

  其实,韩国才是搞燃料电池的大户。纽约考恩公司(Cowen & Co.)的分析师指出,“如果没有韩国的支持,美国部分燃料电池工业也许早就垮掉了。”

  比如说,浦项制铁(韩国最大钢铁制造商),从2007年开始“勾搭”美国康州的FuelCell Energy,现在是这家美国公司最大的客户和股东。

  两家公司在韩国合建了世界上最大的燃料电力工厂,能供应59兆瓦电力。今年,浦项还会开始生产自己的系统。

  还有不少家韩国大财团,正在收购、投资,或勾搭美国燃料电池制造商,预备在他们的设计上引入实惠的生产方式,制造更便宜的燃料电池系统。

全世界第一批量产的氢燃料电池车,现代在2014年引进美国的氢动力SUV图森

  小型的燃料电池系统能驱动汽车,大一些的系统,大概有轮船集装箱那么大,足够支持工厂运营的电力;如果连接多个系统,甚至能发上兆瓦的电力,供给到电网。

  比起煤炭或天然气,燃料电池其实不太划算,尤其是对工业、商业用户时,价格往往是关键“心塞点”。不少韩国企业正在想办法砍成本,他们拷贝了中国当年入主太阳能板行业的做法,来做燃料电池。

  7角4的能源,贵死了!

  燃料电池发电,成本约为人民币0.56-0.64元/千瓦时。与之相比,煤炭发电的成本,大概是0.56元;而燃气发电,大概只要0.37元。

  美国有公司曾挣扎过,想把这项技术变得有利可图。有一家叫ClearEdge的电力公司,总共融资超过1亿美元,用来把燃料电池技术商品化,结果在去年5月破产了。

  两个月之后,被韩国斗山集团(韩国大财团之一)花了3240万美元,买下了在康涅狄格州的工厂。

  斗山把ClearEdge的技术,和买下的另一家美国燃料电池公司Fuel Cell Power和在一起,成立了斗山燃料电池(美国),生产工业和商用的大型固态系统。

  斗山近日宣布,旗下有六个系统正在首尔郊区运行,为当地电网提供2.6兆瓦的电力。

  长远来看,斗山想在美国把燃料供电事业盘活,但是现在却转把重心摆到韩国,那是因为韩国政府出台了激励措施,加上国内缺乏能源资产,使得韩国变成了燃料电池电力的头号市场。

现代氢动力驱动的造车厂现代氢动力驱动的造车厂

  “我们在美国本有绝佳的市场机会,”首尔斗山集团副主席詹姆士·贝莫斯基(James Bemowski)说,“但现在韩国的市场更大,我们有能够拔得头筹的机会。”

  Navigant研究指出,今年韩国领先日本、美国,成为固态燃料电力最大的市场,份额占到10亿美元;而到2020年,韩国市场将膨胀到150亿美元。

  盗版中国的太阳能板之路!

  有业内人士推测,韩国的长远眼光,是想把技术研制成功后用来做外贸出口。这其实和当年中国做太阳能板如出一辙。

  7年前,中国拿美国在60年代开发的太阳能技术,在廉价融资的资助下,扩大产能、降低成本,边生产边改进,成为光伏产业的霸主。现在中国光伏企业供应全球超过75%的太阳能板。

浦项制铁的燃料电池能源园区浦项制铁的燃料电池能源园区

  而在燃料动力领域,韩国趁着美国和欧洲的公司纷纷退出时钻进来。韩国LG集团在2012年6月,花了4500万美元收购了罗尔斯·罗伊斯控股(Rolls-Royce Holdings Plc)的燃料电池系统。

  韩国GS加德士也抱上通用电气的大腿,合作开发、销售燃料电池。通用拥有突破性技术,能用不锈钢代替昂贵的铂,用作催化剂。

  分析师指出,“韩国工业制造方面,一向有物美价廉的良好纪录。虽然韩国汽车在80年代曾是个笑话,但你再看看现在的现代汽车就知道。”(Autolab)

  本网点评:

  一说到燃料电池汽车,大家就会不约而同地想起日本丰田汽车。近段时期,丰田对其燃料电池技术以及第一款量产燃料电池车”未来“的高调,让一些环保人士纷纷为丰田竖起大拇指:耗费巨资开发终极节能环保的新能源汽车,这次才是业界良心呀!殊不知,韩国企业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默默地推进燃料电池汽车技术了。2013年2月,现代汽车就已量产独立研发的氢燃料电池版ix35汽车。与丰田一样,韩企在推进燃料电池汽车方面也同样遇到了”成本“障碍韩。鉴于此,韩国欲效仿中国太阳能电池发展历程,利用美国先进技术,将复杂系统与低价的生产方式相结合,从而进一步降低燃料电池成本。

  作为电池产业大国,日韩在电池技术方面的明争暗斗由来已久,而在依赖电池技术发展的新能源汽车方面,争斗也可谓激烈。不管是”又说又练“,还是”只练不说“,电池和新能源汽车技术提高,受益的总归是人类自己。同样,我们也期盼着中国企业能从”日韩之争“的局外人变成局内人,与两大巨头一起推动世界电池及新能源车技术的进步。

更多推荐

专家专栏

企业专题

热门文章

展会沙龙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