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一条新短消息,请注意查收……”一声清脆的短信声音,打破了宁静的农家小院,家住安徽省金寨县全军乡沙河店村的方荣军慢悠悠地掏出了手机。
“你看,卖电的钱打过来了,这是2015年第一笔钱。 ”1月26日,看完短信后,方荣军高兴地把手机递给笔者,一条来自农村商业银行的短信提示他有一笔款项入账。
屋顶装了光伏电站
2014年3月4日,安徽省金寨县第一台并网发电的光伏扶贫电站,在方荣军家正式接通发电。
“有了这个电站,不用投入,不用费力,天天都有收入,这就等于给我两个残疾的儿子买了一份长期保险啊! ”
不知底细的人走进老方家,根本看不出来他是一个贫困户,两层小楼房拔地而起,一楼既是客厅又是门面,许多太阳能零件杂乱无章地摆满了墙角。“现在,他就靠给大家安装和修理太阳能为生。 ”一旁的乡书记黄正先介绍说。
在楼梯的拐角,有一间昏暗的卧室,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瘫坐在床上,目光呆滞。那是老方的大儿子,也是老方致贫的原因。“从小得的病,前后花了几十万元,也没治好。”谈及大儿子,老方一脸的颓丧。更让老方心痛的是,他的小儿子也逐渐出现了与老大一样的症状。
在方家的屋顶上,两组光伏电池板坐北朝南倾斜布置,占地20余平方米,不远处的房檐下,紧贴墙壁布置着电表和逆变器。
“你看,现在发电量已经达到2948度了,接近3000度了。 ”黄正先指着电表说,这意味着老方已经进账了2000多元,这对生活贫困的他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申报审批有“四关”
“生存靠低保,发展靠扶贫。金寨作为大别山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一直在努力寻求产业扶贫的突破口。 ”金寨县扶贫办副主任时培甫表示,电站设计寿命为20至25年,日均发电量10至15度,通过“发电自用、余电上网、政策补贴”,每年可增加农户纯收入3000元左右。
据了解,为了做好“到村、到户、到人、到产业”的精准扶贫工作,金寨县从2014年2月10日起,开始实施“千户新能源光伏发电扶贫到户”项目,目前已开展了两个批次,共有2008户贫困户装上了光伏电站。
时培甫告诉笔者,分布式光伏发电扶贫到户项目,主要是解决因重病或残疾造成没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持续增收脱贫问题。
因此,在选择贫困户上,实行四步工作法申报审批:首先,根据“优先照顾家庭成员中有重大疾病、残疾、丧失劳动能力且遵纪守法、邻里和睦、勤劳卫生的贫困农户,房屋结构相对较好,有充足的光照条件”等选户标准,由贫困户提出书面申请,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评议、村两委审查把关,确定项目实施户初选名单。然后由乡镇派员入户进行实地核查,并将名单报县扶贫办。再由县督查办、监察局、扶贫办组织人员对选户情况进行抽查核实。最后,由最终确定的贫困户填写一份项目登记表,连同身份证、户口薄、房产证明等资料,交县扶贫办、供电公司审查后,向上申报国家光伏发电政策补贴。
贫困户不掏一分钱
在资金筹措上,金寨县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政策,之前每户需投资24000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解决8000元,信义光伏集团捐助材料费8000元,贫困户自筹 8000元。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许多贫困户拿不出8000元钱。因此,在第二批光伏发电项目中,采取由贫困户统一从村级贫困互助发展资金中借款,然后由贫困户从每年的发电收入中分6年还清,借款利息由县财政统一贴息解决。这样,贫困户不用掏出一分钱,即可享受每年3000元左右的收益。
在全军乡,光伏扶贫不仅体现在帮扶贫困户上,在乡长杨清武的带领下,笔者赶往全军村村部后面的一块平地上,工人们正在安装60kw的光伏电站。 “电站收益将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