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自从我国将经济发展以5年为一个维度规划发展以来,每5年都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2015年正是这样一个年份,它是“十二五”的收官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年。为谋局下一步发展,很多行业已经行动起来,包括新兴的储能产业。
“‘十三五’国家可能在储能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本月初,我们到能源局就‘十三五’时期储能政策的规划建议与相关领导进行了汇报、交流。现在,储能产业在科技部有一些研究项目,但国家对产业角度的支持还比较少。我们正在积极争取将储能产业纳入‘十三五’新能源规划中。”近日,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彦龙在“储能产业重大课题研究规划建议暨储能应用分会筹备工作会议”上表示。
自去年开始,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酝酿成立储能应用分会。此次会议的召开,不只是为了筹备分会,会上还讨论了分会提出的“全国储能发展‘十三五’规划研究建议”,力争为行业发展建言献策。国家能源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中国工程院、中国电科院、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四川大学、比亚迪、科陆电子、南都电源、华富储能等100余家单位都到场参会。
从世界范围来看,由于新能源和智能电网的发展,储能技术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应用储能技术能为电网系统削峰填谷,解决供用电矛盾;能提高电网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减少备用需求及停电损失;作为用户侧辅助电源,提高电能质量和供电稳定性等。
而从我国已经开展的项目来看,储能系统应用主要集中在分布式发电及微电网、风电场/光伏电站和电动汽车领域。但不得不承认,我国储能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仍以应用示范为主。据不完全统计,2000-2013年年底,中国共有76个规划在建和运行的储能项目(不含抽水蓄能、储热及压缩空气)。其中已经投运项目在电力系统的累计装机为53.7兆瓦,占全球的7%。
2014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明确将储能和大容量储能分别列入9个重点创新领域和20个重点创新方向,以推进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应用。这无疑让业内人对国家出台更多的储能产业支持政策增添了更多期待。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表示:“既然国务院的文件把储能提到这个高度,储能应该会得到大力的推行。‘十三五’应该给储能很大支撑,包括从技术应用到最后工程化,整个体系都要考虑全面,要点面结合,既满足当前的需求,也有长远的考虑。”
“‘十三五’规划应对储能的前沿技术、示范应用及商业模式给予支持。如果国家能够对储能提供政策性补贴,将会促进储能产业的快速发展,满足智能电网建设的需求。我们积极呼吁对储能产业给与支持。”国网能源研究院首席专家冯庆东也表示。
尽管业内人士都对国家出台储能产业扶持政策充满期待,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国家实验室副主任李泓认为,想要获得政府补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目前科技部和能源局的‘十三五’规划都还没有定稿,但要想获得补贴需要说得很清楚,为什么需要补贴,在不同的应用中需要补贴多少,如果拿不出具体数据,政府会很难理解。这需要我们大家非常努力。”他表示,现阶段,更现实的是能不能在现有储能需求和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在国家没有补贴的前提下找到盈利模式。
据悉,我国还没有出台与储能相关的政策体系和价格机制,其中储能电站一次性资金投入基本能算清楚,可是电站运行成本、维护成本和折旧成本仍没有清晰的界定标准。有关储能行业的财政补贴政策、办法目前也比较少,示范项目缺乏持续跟踪和及时反馈,还没有明确的电价和成本核算体系和成本回收等行动方案。
但既然具有肯定的应用前景,越缺乏规划、统计,越需要出台相应政策逐步完善,所以储能产业获得国家政策支持仍将为大概率事件。何况2014年底时,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再生能源发展中心副主任高虎还曾明确表示,“尽管目前,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系统中占比不高,但国家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下一步将就储能创新的研发和产业化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可再生能源进一步的技术突破、发展和引领需要与储能技术创新相结合”。
高虎认为,2015年开始,储能技术将逐步开始商业化,2020年后,储能系统将成为电力生产运营的必备部分,预计2030年储能技术将进入大规模发展期。未来将以车用动力为重点,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加快储能研发应用,加快智能电网及先进储能关键技术、材料和装备的研发以及系统集成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