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3系统公司(AONE)原是美国一家专业开发和生产锂离子电池和能量存储系统的公司。其公司提供的锂离子电池以寿命长、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安全性卓越能领先于锂离子电池市场。其技术面向的产品领域为下一代交通运输、电网和消费应用产品。作为清洁能源汽车产业的标杆性企业,A123系统公司不仅得到美国政府大量资助,还与美国通用、菲斯克(Fisker) 、德国宝马等主流汽车厂商建立了供应合同关系。
A123主要产品为高价金属离子掺杂改性的磷酸铁锂的纳米级粉体。在制片过程中,通过碳包覆和对铝箔(集流体)表面的腐蚀处理大大提升了电池的大电流放电能力。电池以特殊材质的石墨为负极,极大的提高了磷酸铁锂电池的倍率性能和使用寿命。
A123于2001年在麻省理工学院(MIT)成立。3位创办人之一是MIT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华人教授Yet-Ming Chiang(蒋业明),一位是MIT的商业研究顾问Ric Fulop,另一位则是担任技术长的康乃尔大学材料科学博士Bart Riley。A123刚成立时,总员工数只有5人。资金来源只有美国能源部的科技项目经费10万美元,其余的只有从MIT拿出来的0.5克材料而已。惊人的是到2007年初,A123的资本额激增到1.02亿美元,员工人数超过250人。
A123不仅制造动力电池,为风力发电提供储能技术,更重要的是他们从基础材料做起,有自己的研发系统支持,涉及的范围很广,并且与世界上最重要的汽车公司如宝马、福特、奔驰、通用以及Fisker等都有合作。
这样一个全球领先的新能源锂电池制造企业,曾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JPL)合作,得到美国政府2.5亿美金拨款,但最终因财务危机于2012年10月向当地法庭提交破产申请。在和美国江森自控、德国西门子、日本NEC三家世界500强企业同台竞拍中,中国最大零部件公司万向集团最终以2.566亿美元的价格,成功并购A123。2013年3月28日A123向美国证监会递交了文件,宣布更名为B456系统公司,并解释更名缘由。根据协议,万向将拥有A123汽车业务等资产,包括后者的全部技术、产品、客户以及位于密歇根等地的工厂;而迫于立法人士和退役军人的压力,A123涉及美国政府及军方合约的资产被单独剥离出来,并出售给总部位于伊利诺伊州的一家小型能源企业——NavitasSystems。
以下原因可能导致了这家领先的电池制造商最终走到破产边缘。首先是环境:新创企业都存在的风险:由于技术限制,要将新能源产品规模化,商业化应用,代价高昂风险巨大。A123目前的市场主要是制造汽车电池,然而目前的经济形势决定了越来越少的人愿意为了新能源这个概念为同样性能的汽车多付出一笔钱。而A123更是昂贵的电动汽车中的奢侈品的代表,A123做的是全世界质量最好的车用电池,但是也可以称为全世界性价比最低的车用电池,它的主要购买商就是以奢侈轿车出名的菲斯克。同样性能参数的电池,A123仅仅因为他们的产品更稳定,更酷,更小巧,就要以一般锂电池2-3倍的价格出售。
不仅仅是经济大环境,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环境也不容A123施展手脚,有研究表示,电动汽车行业的全面启动还需要5-8年时间,在这之前不容乐观。而A123公司致力于发展的其他更先进的业务方向包括电网电池和汽车启动电池,这些市场都还在处于雏形,盈利还遥不可及。
第二个导致A123失败的原因是政策因素:公司表面的美好景象有很大的政策性原因,美国虽然作为世界上最为著名的市场经济国家,但也逃不过“政策导向产业”的命运。由于奥巴马政府的新能源法案,A123接受了政府直接拨款近2.5亿美元,州政府的间接补助达1.4亿美元。美国政府有严格的规定,这些资金必须使用于扩张公司,建造设施以提高就业。A123使用这些资金拼命扩张产能,大量招聘新员工,大量建设生产线,从而造成了A123生机勃勃的假象。但是实际上,A123这些超额的产能从来没有被充分使用过,或者说,这些钱使得A123打肿脸充了胖子。A123为了完成和菲斯克签订的大订单,急速扩张产能,然而产量的扩大带来的是质量的下降,A123承认它生产了一些有缺陷的电池,不得不耗资5500万美元召回电池。2012年开始,自上市以来就持续出现的亏损使得A123积重难返,当年3月的电池召回事故致其2012年上半年净亏损超过2亿美元,成为压垮其资金链的最后稻草。彼时,A123的股价一度降到37美分,而高时曾达到25美元。
同时,由于经济环境,菲斯克没能让它的新产品及时进入市场,它又削减了对A123电池的订单,A123一方面付出大量赔偿金,一方面没有获得预期的销售收入,工厂也被迫裁员,并不得不关闭了部分生产线。这也为后来的破产埋下了伏笔。
第三个原因,外围环境的威胁。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完整锂电产业链的国家仅有中日韩三国,在传统应用领域趋于饱和的情况下,中日韩锂电企业均将目标转移到了动力电池领域。当前,中日韩的锂电池企业不仅主导了各自国内锂离子动力电池市场,同时也将触角延伸至欧美等传统汽车制造强国。虽然在美国政府的引导下,美国车企转向A123等美国本土电池厂商,但是如果企业卖出产品的唯一理由是政府支持的话,意味着该企业一旦走出国门脱离庇护,在全球的市场上就毫无竞争力。对外不行,对内又因为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乏力,这也将直接影响到A123公司的经营。
最后,从公司的财务报表来看:A123的营业收入增长是一条漂亮的上扬曲线,从2006年的3435万美元,到2009年的9105万美元到2011年的近1.6亿美元,年均30-40%的增长速度非常令人瞩目。但是A123的问题出就出在,营业收入增长很快,但是成本开销增长更快。2006年3400万的营业收入带来了1600万的净亏损,2009年的销售额9100万,而同年净亏损高达8660万,2010年的销售额不到1亿美金,而净亏损就高达1.5亿美金。靠着高昂的政府补助和大量借款维持现金流的公司是岌岌可危的!
那么万向B456公司近况又如何呢?
万向做汽车零部件40年,而中国汽车的零部件市场未来的增长空间已经不大。未来汽车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领域就是动力汽车,万向1999年战略性进入动力电池领域,时至今日,万向拓展新能源电池领域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晰,这正是它收购A123的动机。
2013年1月28日,CFIUS宣布同意万向集团收购美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锂电池制造商——A123系统公司除军工合同以外的所有资产。2013年3月28日A123向美国证监会递交了文件,宣布更名为B456系统公司,新公司的名字 看上去有点象愚人节玩笑,但实际上有一 定的考量,既继承了A123的命名理念和品牌效应,又与债务划清界限。万向获得了A123公司汽车、电网储能和商业业务资产,不仅包括其所有技术、产品和客户合同及其在美国密歇根州、马萨诸塞州和密苏里州的工厂设施,同时也包括A123在中国的阴极电池制造业务以及与上汽合资的上海捷新动力电池系统的股权等。
许多人认为万向收购A123,就是其要在动力锂电池技术方向上将沿着磷酸铁锂这条路走下去,这将增加未来的风险性,而且其有可能在五六年之内都无法真正接触其核心技术,难以掌握技术思路,更谈不上对A123技术的整合。
但近日万向B456系统有限公司副总裁陈旸近日发表了题为“万向A123纯电驱动用电池评测技术”的主题演讲,其中提出了万向的多元化发展思路,打消了人们的疑虑。在演讲中陈旸介绍了A123和万向B456在电池研发方面的一些经验和体会。未来团队的研究方向就是做更高能量密度的电池或者是硅碳负极的电池,以达到电动车(EV)和插电式复合电动车(PHEV)对电池能量密度更高的要求。
他提到A123的电化学体系被万向集团收购之后,万向重新考量电化学体系应该怎么样满足市场的要求,在EV、PHEV他们主要采用三元电芯,在12V的起停方式下有纳米磷酸盐的技术,双电源系统时采用超级纳米磷酸盐的技术,甚至正在研发更高工艺。
随着技术的发展,EV和PHEV对电源的功率要求可能更加严格,所以万向专门有一个基础研究团队在做高密度能量电芯的研究,同样在功率性电池研究方面LTO(钛酸锂)就是当中的一项技术。
为了适应电池研发和中国电动汽车市场高速的发展,万向公司投入了将近880万美元建造实验室,这个实验室预计有三千平方米,主要包括电芯的测试、模块的测试。万向还拥有国际级的测试中心,为保证电源系统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有效的支持。此外,它们采取了计算机仿真技术,在保证产品开发质量的前提缩短产品开发的周期。
比亚迪已经提出了2020年将电池产能从10GWh提升到34GWh的计划,特斯拉的超级电池工厂Gigafactory到2020年将实现50GWh的产能。6月2日,电池供应商A123 Systems发表声明称,计划在未来三年电池产能翻番至1.5GWh,为此,位于密歇根州的两家工厂将会投资2亿美元扩产,这也揭示了万向在动力电池领域千兆瓦时规模的制造野心。